江苏大学官网 | ENGLISH
学院首页
学科建设
学科设置
硕士学位授权点
博士学位授权点
优势学科建设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优势资源平台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优势学科建设 > 正文
 
新能源汽车
发布日期:2016-05-12   浏览次数: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于2014年5月获批,建设期为2014年至2017年共计4年,主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急需,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提升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联合相关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共性关键技术协同研究,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推动优势学科方向跨越式发展,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将学科积累传承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突破相结合,将重点方向出优势、显特色与打造学科综合优势特色、提升整体建设水平相结合,将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与推进急需学科、交叉学科及新兴学科发展相结合,在新能源汽车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新技术等五个学科重点方向上,形成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团队,涌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增添动力。

二、成果介绍

1、优质资源建设

本学科对实验室设备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加大重点装备的建设力度,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开展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优质资源条件。

国家发改委“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于2013年12月获批,2014年正式按计划投入建设,争取两年内列入滚动投入。共获批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江苏省电动车辆驱动及其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省发改委“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智能化技术工程实验室”、“机械工业汽车驱动控制重点实验室”,其中“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智能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争取2016年申报国家发改委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2015年10月首次进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为副理事长单位。依托单位汽车学院2014年牵头组织“江苏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成为“江苏省汽车智能与信息化联合企业创新中心”成员单位。

2、创新团队建设

本学科按五个学术方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实行团队建设,团队考核,逐步建设一支由100余人组成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合理均比较为合理,高效合作、多学科交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凝聚力均较为突出的学科团队。

两年来,我们学科刘国海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人获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批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1人获批霍英东基金项目;引进博士27名,其中,1名来自国外高校,12名来自985高校;“电气传动系统理论与控制”团队获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22项。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共建“中美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并在中美两国每年轮流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3、人才培养

本学科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将创新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柔性、多元发展,逐步建设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和江苏省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车辆工程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车辆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车辆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两年来,本学科教师出版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预防》;“江苏曦锐汽车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计划”获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项目;获国家优博提名1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江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篇,省优硕论文2篇,获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45项;学科2毕业博士37名;硕士597名;选派了5名学生赴海外进修,12名学生本科毕业后赴海外攻读硕士学位;吸引海外5名博士、6名硕士进入依托学科学习;1名国外留学生已在2015年12月份答辩毕业;在车辆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学科中,目前已有多门课程为双语课程,相关专业已经制定英文授课计划。

4、科研创新

两年来,各科研方向根据目标任务,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大国际合作研究力度,发挥团队优势,在各个方面均有所突破。

国家级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联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30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1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1项,科研总经费约8000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206件;申请PCT国际专利6件,1件PCT专利获美国授权,4件PCT专利进入5个国家;出版著作、教材12部,SCI检索论文165篇;获省部级奖7项;通过省部级鉴定2项;承办、协办各类学术会议8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会议120余人次。

5、社会贡献

本学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年年来,本学科依托单位与江苏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国电信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南京)基地建立“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战略合作关系、与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战略合作关系、与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共建“新大洋-江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与江苏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罡阳、南京金龙申报的省工业支撑、成果转化项目等成果获批,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申报省科学技奖、中国汽车工业奖并成功获批,带动新大洋、江苏罡阳、南京金龙等企业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

附件:新能源汽车优势学科主要方向团队成员联系表

 
版权所有: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电话:0511-88797620 传真:0511-88797620-2603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