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主页 | 汽车与交涌工程学院
 
 
 
教学管理
规章制度
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
 
共建专业
 
培养方案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 > 教学管理 > 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汽车行业未来发展需要,按照新工科与新能源汽车工程建设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新能源汽车领域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并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沟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开发、制造、系统运行与管理等工作。毕业5年后,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能胜任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工作岗位,成为所在单位部门的专业骨干。

  目标1-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目标2-工程素养: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技术设计、研究、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能力;
  目标3-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目标4-就业竞争: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
  目标5-服务社会:具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目标6-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毕业要求
  参照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要求毕业生应达到如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要求所规定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
  1.掌握工程知识,并可以应用工程知识解决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工程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掌握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
  2.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通过识别、提炼等方式,分析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3.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总成、部件设计开发过程中,能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并具有创新设计的能力;
  4.在工程实践中,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及科学方法研究新能源汽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可以进行相关工程试验的设计、数据分析并获得结论的能力;
  5.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合适的技术、资源及现代工程工具进行预测模拟,并明确预测模拟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区别及解决办法;
  6.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解并会评价工程实践行为对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问题的影响和责任;
  7.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解并会评价工程实践行为对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9.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能够很好的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
  10.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可以独立的阅读汽车行业外外文书刊资料,能熟练的在跨文化、不同语言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具有有效沟通、撰写报告及陈述发言的能力;
  11.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工程管理及经济决策的知识进行管理及做出决策;
  12.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具有不断学习及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机械原理及设计、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基础、智能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理论与技术、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新能源动力智能控制技术、车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设计。
  本方向特色课程:智能汽车构造、汽车混合动力技术、车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设计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工学学士。
  毕业最低学分:170。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技能训练、金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艺术实践、劳动教育与实践,新能源汽车认知和综合实践、新能源动力系统拆装实践、汽车动力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新能源汽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版权所有:江苏大学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  Copyright © 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